返回

迷茫大明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113章 风头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第113章 风头

第(2/3)页

徒增朝廷铸钱成本。

    因此,微臣窃以为,既要全力革新钱法,当厉行铜禁,严禁私铸铜器,收回矿山,严禁私采,其次颁则例,严厉打击惩处盗铸私铸之风,待略有成效,再推出银币铸造,积累钱财,以为回收重铸铜钱之本。”

    嘉靖微微点了点头,道:“朕随后便下旨,厉行铜禁,收回矿山,至于则例,秉用于刑部商议一番,再行回奏。”微微一顿,他才接着道:“玉不琢不成器,胡万里也算是难得的经纶济世之才,多历练一番亦是好事。

    传旨,福建漳州龙溪知县胡万里忠心国事,关心民瘼,勤于王事,着擢为翰林院侍读学士,赏工部郎中衔,令其在漳州龙溪试行推广北方官话。”

    翰林院侍读学士为从五品,工部郎中是正五品,五品的官员在京师不过是芝麻绿豆大的官儿,不过,翰林院侍读学士虽然官只从五品,却是清贵之选,入的翰林,入阁为相的机会可就大多了,嘉靖如此提拔,显然是为日后重用胡万里做准备,至于工部郎中,那显然是要胡万里参与钱法革新。

    “微臣遵旨。”张璁忙躬身道,抬起身,他才接着道:“皇上,胡万里尚有一议。”

    还有一议?嘉靖瞥了他一眼,笑道:“可是科考之事?”

    张璁躬身道:“回皇上,胡万里奏请建立农学院,为大明培养农学人才,并在州县加设劝农官以指导地方农业,这是其奏疏。”说着,他便双手呈上奏折。

    农学院?加设劝农官?嘉靖听的不由大为好奇,这与科考竟然毫无关系?他记的很清楚,胡万里上次上疏是建言科考增设农学科目,为防官员只读书不务农,上任之后因无实际经验而胡乱插手地方农事,反而害民,自个着他明白回话,他竟然上了这么道奏疏?

    接过奏疏略略一看,当看到气候日趋转寒,继而引起干旱严重,影响农耕,为解决百姓温饱问题,急迫寻找新的扛旱扛寒农作物,增加江南等气候温暖之地粮食产量等语,他的神情立刻就凝重了起来。

    细细看完,嘉靖一双淡眉不由微微皱了起来,干旱是气候转寒引起的?这个说法,他还是第一次听闻,再则,能够作为主食的农作物都是数千年优胜劣汰流传下来的,去哪里寻找新的能够扛旱扛寒又能够作为主食的农作物?还有,江南历来皆是精工细作,粮食产量还能提高?

    沉吟半晌,他才看向张璁,道:“秉用对此如何看?”

    这事,张璁是希望能够促成的,但他对胡万里所言同样是抱着不相信的态度,当下他便谨慎的道:“回皇上,农为国之本,农学院收录士子从事农事研究,对于累试不第之士子而言,不失为一条出仕之途,利于缓解科举压力,亦有利于促进农学之展,实是两利。

    不过,在州县增设劝农官,有加重朝廷负担之嫌,能否改成在府增设劝农官?全国两京十三省,分统之府不过百有四十,倒不致有多大的负担。”

  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eexsvvw.cc
《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