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9章 高屋建瓴
第239章 高屋建瓴
第(2/3)页
一生清誉,日后的仕途怕是亦分外艰难,东翁还是该再三慎虑。”
胡万里微微一笑,轻松的道:“无须瞻前顾后,从大局出,此举可谓是为国为民,从自身利益考虑,虽然眼前要遭受些挫折,长远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。咱们本来就不为朝中百官待见,若再失了圣眷,日后怕是想艰难也不成,此事无须再权衡。”
这话倒也不无道理,胡万里之所以能够快擢升,便是因为嘉靖和张璁的赏识,若是失了圣眷,这仕途根本就无须再指望了。既是如此,薛良辅也乐的轻松。微微沉吟,他便道:“如今张阁老不在,东翁可有法子将奏疏直接送进宫?”
胡万里点头道:“这没问题,让魏国公托南京守备太监转呈。”
这法子确实行的通,薛良辅微微点了点头,道:“这份奏疏该如何写。还请东翁示下。”
“先生以为这奏疏该如何写?”胡万里含笑道。
写折子向来是幕宾的拿手好戏,薛良辅也不客气,稍一沉吟,便道:“东翁既说是为国为民,那自然要将武勋重返朝堂对皇上对朝廷的种种益处写足。如此,东翁亦能少些骂名。”
“如此写,格局太小。”胡万里微微摇了摇头,正待接着说,却见小厮托着茶盘进来,便住了口,待的小厮退下,他才接着道:“一个王朝要想国祚永延,必须做到两点,一则是权力的平衡,一则是完善的监督反馈机制。
历朝历代,朝中皆是三股势力——文官、勋戚、宦官,本朝亦不例外,这三股势力平衡,则政治清明,国家安定,一旦失衡,则乱象丛生;监督反馈亦是如此,权力一旦缺乏监督,必然产生**,这一点无须赘言。
如今朝中是文官独大,勋戚、宦官皆是一蹶不振,无力与之抗衡,这既不利于权力平衡,亦不利于权力监督,长此以往,必生祸患。这是支持武勋重返朝堂的一大原因。
再则,国无防不立,民无兵不安,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国家防务建设,特别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eexsvvw.cc